飞泓

记萧庭生

看完全剧,最佩服的是老王爷,想为他写点什么

“不管你身陷其中的初衷是什么,两方对立走到最后,这立场,必会大于是非。”
一语洞穿党争恶劣性的本质,这是何等境界与格局。那些身陷其中的朝臣们如何明白这个道理,老王爷能做到,是因为他心中一片清明。他很清楚自己的责任所在——为人臣,应抗击外敌、护国家太平,直言进谏、正君王视听;为人父,应言传身教,续忠义之风骨。这些他全部做到了,可以说无人能比他做得更好。但一路看下来,这种忠义似乎只表现在了长林王府的人身上,岂不是独木难支?木秀于林,风必摧之,长林王府从不结党营私擅渉国政,却又处处受人忌惮,有了冤屈连个说情的都没有。我一度因此而愤愤不平,但在听了老王爷这一席话后豁然开朗。按照历史规律,长林王府不可能是孤军奋战,朝堂之上总会有明理廉正的官员,如果真的成了所谓“长林党”,不论内心有多想做到公正,总会因为“立场”发生偏颇。因此老王爷此举不仅保全了自己和儿子为国的忠心,还保全了更多的良臣的赤子之心,让他们得以不受约束地守住自己的底线与良知,为国效力。

再有就是朝堂论辩中对元时的一番肺腑之言。
“老臣最怕的,就是陛下错以为这就是全部的为君之道。”
这一节是我对榜二最满意的地方,因为这里谈到了为君之道。元时年少登基,太后和荀白水只看得到皇权,不断打压长林王府,致使朝中明争暗斗,元时每天就为这些事烦恼,难以自处。但即使元时长大能够镇压群臣,制衡朝堂真的能够国泰民安么?榜一中的梁帝对两个儿子的党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让两派互相削弱达到制衡的目的,同时除掉功高德重之臣,疏远耿直忠良之辈,使得百官勾心斗角、为立场无心政务,纯臣进身无道、发忠言不达上听,致使国家虽无大的动荡,却也鲜有增进国力之举。而老王爷早已站在更高的境界理解为君之道。国之本在民,在大多数人。维持国家经济发展靠百姓的劳动,发展科技和艺术靠百姓的创造,保家卫国也靠的是百姓从军征战,追本溯源、君舟民水,这个道理从未变过。汉初历经战乱,统治者与民休息,为文景之治、汉武功业奠基,百姓安、社稷稳固,统治者方可一展宏图。只有胸怀万民,才是真正着眼于根本和大局。而老王爷萧庭生,他所想要的不是什么权力和地位,他的心里装着整个天下。他只希望自己和子孙能无愧于长林之名,只希望边境无患、国泰民安。他用他的忠义、宽广与透彻在他人混沌之时激浊扬清、拨云见日。

问君何所求,唯此清平愿

评论

热度(21)
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